- 固原市生态环境局拟批固原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一期工程封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的公示
- 发布时间:2018-04-09 15:36:01
-
建设项目概况:
本项目封场占地面积为205.2亩,封场总库容90万m³。建设内容为:垃圾堆体整形工程,堆体表面平整约73000m2,垃圾填、挖方约174000m³;素土填、挖方约112000m³;终场覆盖面积约为61000m2;地表水导排系统工程约3700m;气体收集工程,导气石笼40座,平均高度6m;防渗膜修复工程11700m2;景观绿化工程包括苜蓿种植86000m2、节水灌溉系统86000m2;3.5m×2.5m×12m提升池1座及配套设施;场区围栏长度约1995m;垂直防渗墙面积1600m2;长1561m、宽4m碎石环场路一条,地下水监测井3座;调节池反吊膜除臭系统2套、火炬燃烧系统1套、除臭系统1套。项目总投资3106.18万元。其中环保投资1378.09万元,占总投资的44.37%。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封场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及预防
1.封场施工期大气污染影响分析
垃圾填埋场封场施工过程中主要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为扬尘、臭气、车辆排放CO、NOX。
(1)扬尘:在风速大于四级时停止土方工程施工,在旱季施工注意洒水作业,均可有效防止扬尘的产生。运输车辆应完好,装载不宜过满,并尽量采用遮盖苫布,防止物料漏撒。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及时清运,场地及时平整,边挖边填,对干燥作业面适当喷水,以防二次扬尘。加强施工管理,文明施工。
(2)施工机械废气
封场施工期间,使用机动车运送原料及土方,均会排放一定量的CO、NOX以及未完全燃烧的碳氢化合物。特点是排放量小,间断性排放,加上项目施工场地扩散条件良好,这些废气可得到有效的稀释扩散,能够达标排放,因此对环境影响极小。
(3)施工臭气
场地现有调节池密闭不严,产生大量臭气的无组织散逸。本项目在调节池上方增设了反吊膜除臭系统,减少调节池中渗滤液产生的无组织恶臭气体散逸,提高空气质量。封场施工期间,臭气污染源主要为垃圾堆体整形作业过程产生的臭气,以及填埋气体收集利用系统施工过程散逸的臭气。垃圾堆体整形作业主要以切削、填埋为主,局部坡度不符合封场规范的地方需要开挖整理,此过程臭气瞬时浓度较大,整理后立即进行覆土作业,可减少臭气影响时间。随后对填埋气导气井进行增设,可有效减少填埋气的无组织散逸,使场区内臭气浓度降低。随着本项目施工进行,臭气处理系统的不断完善,臭气浓度会很快下降,因此封场施工期臭气对周围环境及村庄的空气质量不会造成明显不利影响。
综上,封场施工期间,项目的施工会对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些影响随着施工期的结束也会结束,因此,项目封场施工期不会对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造成明显影响。
2.封场施工期废水污染影响分析
施工废水放量小,可以不需专门处理。
降雨径流冲刷施工作业区产生的污水,主要含高浓度的SS,施工期应密切留意天气变化情况,在降雨尤其是大雨时对未来得及压实的土层及材料覆盖防雨布,减少SS的浓度。
因此,施工期产生的废水主要以施工人员生活用水为主,其可用于填埋场内洒水抑尘;施工过程不产生生产废水,填埋场封场项目对区域水环境不会造成污染影响。
3.封场施工期噪声污染分析
根据《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有关规定,由上表可以看出:施工现场昼间30m处可达到噪声限值要求,夜间100m处可达标。对周围声环境影响分析:距本项目最近的为固原农资城,位于项目南侧140m,因此,施工期噪声对周围声环境影响较小。
4.封场施工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
场地平整、堆体整形等过程产生的土方及废渣均填入垃圾填埋场内作为填料,不产生固体废物。封场施工期生活垃圾产生量为4Kg/d。生活垃圾禁止随意丢弃,要求所有施工人员集中收集后进入填埋场二期进行填埋处理,禁止遗留现场。综上,采取上述措施后,项目封场施工期所产生的固废得到了有效的处置,不会对环境产生大的影响。
5.封场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封场施工期主要的生态影响为水土流失,从实地调查情况看,项目填埋区主要为荒地。施工期进行表土开挖、收集设施等活动,若不加强管理,会对表土造成裸露、松动、抗侵蚀力降低,雨季侵蚀加大;若不加强对施工期管理,将加剧水土流失程度。施工期对开挖区域采取拦挡或覆盖措施,减小水土流失。本填埋项目不需新征占地。施工期结束后,对堆场表面进行覆土种植植物,对项目区域生态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封场期环境影响分析
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及拟采取的治理措施
本项目填埋气经火炬装置点火燃烧后排放:通过环评预测H2S、NH3有组织排放的最大落地浓度在下游323m处,分别为0.00046754mg/m³、0.010913mg/m³,占标率分别为4.68%、5.46%;H2S、NH3无组织排放的最大落地浓度为下游239m处,分别为0.0094mg/m³、0.1317mg/m³,占标率分别94.09%、65.86%。有组织、无组织排放均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附录D中污染物浓度环境空气限值要求。估算模式已考虑了最不利的气象条件分析预测结果表明,拟建项目产生的臭气气体对周围大气环境质量影响不大,主要臭气气体的浓度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拟建项目只要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尽量减少或避免非正常工况的发生就能减少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卫生防护距离:依据原环评建议,结合本项目封场后环境污染物不再增加,设置20-30m绿化防护隔离带即可。
2.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及拟采取的治理措施
封场工程建成后,项目本身不排放废水,建设单位按照渗滤液三级处理池防渗要求做好防渗、防臭措施,防止渗滤液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污染。填埋区下游北岸边坡部分HDPE膜破损,此处垃圾高度并未超过破损膜的高程,采取修复措施进行修复。对破损的HDPE膜进行修复后,并在垃圾填埋场侧方下游处,设置垂直防渗墙防止渗滤液渗漏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的影响。
固原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后,渗滤液经管道排入渗滤液调节池后,由管道运至渗滤液处理站。渗滤液处理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规定的限值后不外排,出水回用于库区周边绿化,渗滤液处理浓水回灌至二期填埋场内,渗滤液处理过程用水排入渗滤液原液池中再处理,反冲洗水用于库区洒水降尘。对环境影响较小。
因此,本渗滤液站对固原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站进行处理的方案是可行的,且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
封场工程实施后,随着填埋区覆盖系统及地表径流收集、导排系统的完善,渗滤液的产生大为减少。本项目实施后对地下水环境保护产生有利影响。经过现场踏勘附近村庄已全部使用自来水,因此该垃圾填埋场对下游村庄居民饮用水不产生影响。
封场后实行地下水监测,除现有对填埋场两侧扩散井的监测外,项目再新增对垂直防渗墙及渗滤液调节池的防渗效果监测。
3.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由于项目封场后,无废水外排现象,产生的渗滤液由渗滤液收集系统收集后送入渗滤液处理站处理,且实行封场覆盖后表层增设防渗系统及雨污分流系统,雨水通过人为设置高程差引流至截洪沟排向下游,雨水不会导致渗滤液增加同时不会与渗滤液混合污染地表水,管理人员产生的生活废水量较小且用于旱厕并施肥还田,因此封场后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
4.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区域内植物主要以旱生荒地草本植物为主,丛生小禾草长芒草、短花针茅、糙隐子草、大针茅,半灌木茭蒿,小半灌木百里香、牛枝子、冷蒿,旱生杂类草有漠蒿、阿尔泰狗哇花、星毛委陵菜等。
完成覆盖系统构建后,首先对场区进行苜蓿的种植,由于封场后初期,黏土层较薄,且土壤结构、性质、营养条件均不能满足灌、乔木等的生长,因此绿化分阶段进行。封场覆盖完成后,边坡生态恢复采用挂网喷播,顶部采用种植苜蓿草坡。在封场3-5年后再逐渐种植一些灌木和花卉植物,以改善场区的景观,形成一个覆盖度较高的生态园林。可种植品种为:速生四倍体刺槐、三倍体毛白杨、苜蓿、爬山虎等适应性、抗盐碱性强的苗木。要求建设单位种植与周边植被相同相类似的植物种类,以防止生态入侵。
5.项目环境风险分析
风险识别
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填埋产生的风险气体:包括甲烷、氨气和硫化氢气体。填埋气体中含有40~60%的甲烷,甲烷在空气中的爆炸浓度范围为5~15%。当填埋气体通过某种途径进入相对较封闭的空间,如地下掩体、房屋及其地下室、局部空腔等,甲烷极易达到5~15%的浓度,此时如遇到火种或高温极易发生爆炸。
同时,填埋气体中还含有少量硫化氢、硫化氢是无色、剧毒、酸性气体。有一种特殊的臭鸡蛋味。即使是低浓度的硫化氢,也会损伤人的嗅觉,空气浓度达到4.3%-46%时,若遇到火种或高温会爆炸。
氨气是有毒气体。
垃圾渗滤液水质复杂,危害性大。有研究表明,运用GC-MS联用技术对垃圾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成分进行分析,共检测出垃圾渗滤液中主要有机污染物63种,可信度在60%以上的有34种。其中已被确认为致癌物1种,促癌物、辅致癌物4种,致突变1种。渗滤液进入地表水体后会使水质恶化,水体含氧量降低,导致水生物死亡。
①施工期风险防范措施
对施工单位管理及施工人员进行防火、防爆安全教育和演习,并定期进行检查、考核。
在封场工程整个施工过程中填埋场管理处的技术人员应全程跟踪监督,防止施工机械损坏排气层、防渗层及排水层等设施。
垃圾填埋场封场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施工方案,采用分层压实方法进行操作,按单元一次逐层推进,层层压实。
定期对各种施工机械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填埋区内设置各种交通告示标志,运输车量载重必须小于场内道路负荷需求,运输应有专人负责指挥调度。
定期对填埋区内现有避雷、防爆装置由专业人员按有关标准进行检测维护。严禁带火种车辆进入场区,作业区严禁烟火,场区内应设置明显防火标志。
严格制定合理的堆体整形施工方案,定期对填埋场的垃圾坝坝体稳定性进行检测,防止施工事故造成坝体溃坝风险。
②封场后风险防范措施:加强渗滤液调节池防渗系统的维护和监管,防止渗滤液调节池中的渗滤液污染水体和土壤;加强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加强导排,防止渗滤液积存从而污染地下水;
严格按照《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的要求,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掌握地下水污染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加强渗滤液导排等应急措施。
出现不可抗暴雨时,垃圾渗滤液量超过调节池容量或有可能发生洪水倒灌,危及调节池安全时,应及时与当地有关主管部门取得一致意见,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妥善处理;使用吸污车,将过量的渗滤液送至其他有能力对其进行处理的单位或者有能力对渗滤液临时储存的地点,尽量避免事故发生。
每年汛期之前,完成截洪沟的整修,确保雨水外排的畅通无阻;在有大雨、暴雨预报时,尽量抽渗滤液调节池内的积液,保障足够的容量;一旦发生收集池不足的情况时,避免溢流排放。
③火灾爆炸风险防范措施
设置导气排放系统,严格按《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GB50869-2013)设置钻孔导气井40座。
在填埋场四周设气体监测装置,监控气体中甲烷含量,填埋场区甲烷气体不得大于5%;建(构)筑物内甲烷气体不得大于1.25%。并设置甲烷报警器,当甲烷浓度达到危险浓度时就发出警报,以便于采取应急措施。
加强消防措施,雨水槽内应有足够容量。场区应有“禁止明火”的警示牌和避雷设施,特别垃圾场路段。并配备消防器材,填埋场库区边缘设置消火栓,配备风力灭火机、干粉灭火器等,并定期检查、维修、更换,保证其处于良好状态之中。
应经常检查导气管是否堵塞和破损,发现问题应及时修复。
采用以上科学、系统的填埋气体收集、处理系统和实行填埋场运行的科学管理,将能有效地防范和杜绝填埋气体火灾、爆炸等风险事故的发生。
④减少垃圾堆体滑动或沉降危险导致堆体溃坝的防范措施
封场设计严格按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范》(GB51220-2017)的规定参数执行,减小垃圾溃坝风险。同时,垃圾中的有机组分持续较长时间的降解过程,导致垃圾堆的自然压缩与沉降,为减少垃圾堆体滑动或沉降风险带来的损失,应采取以下措施:
整形时应分层压实垃圾。垃圾层作为整个封场覆盖系统的基础,主要功能是尽量减少不均匀沉降,防止覆盖层物料进入垃圾堆体表面,为封场覆盖系统提供稳定的工作面积和支撑面积。
整形与处理过程中,应采用低渗透性的覆盖材料临时覆盖。
在垃圾堆体整形作业过程中,挖出的垃圾应及时回填。垃圾堆体不均匀沉降等原因造成的裂缝、沟坎、空洞等应充填密实。
在垃圾堆体上部设沉降观测点,定期进行相对标高、相对角度观测,以随时掌握垃圾堆体沉降情况。
发现垃圾堆体由于垃圾分解造成的不均匀沉降形成的裂隙及时填充密实。
加强对垃圾场的表面位移监测,以及时掌握堆体边坡的滑移范围,同时建议进行深层侧向位移监测,为垃圾堆体边坡失稳及滑移面深度鉴别提供依据。在严格落实以上措施的情况下,垃圾堆体产生滑坡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其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 上一篇:1200吨/天,河北柏乡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信息公示
- 下一篇:衡阳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扩建工程(二期)项目拟批复公示
- 新闻资讯
- 更多...
- 关于开展清洁产品品牌建设的通11-12
- 推进垃圾分类回收要做好利益共10-10
- 半月谈:垃圾分类,光有“强制”还07-10
- 悉尼将开展厨余回收试点 厨余05-10
- 禁“洋垃圾”令后,法国投入50003-10
- 他山之石 | 瑞典计划征收垃圾01-10
- 为了建垃圾处理厂,美国康涅狄格11-10
- 德国:用垃圾产生的能量来制氢并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