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环境卫生常态工作机制探究——以广西钦州市为例
  • 发布时间:2016-02-10 09:59:22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以广西钦州市为例,探讨乡村环境卫生常态工作机制。

      一、钦州市乡村环境卫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13年开展“美丽钦州•清洁乡村”活动以来,钦州市持续推进“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和“清洁集镇”活动,全市乡村环境卫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乡村环境卫生资金缺口较大

      目前,钦州市乡村环境卫生建设所需资金主要靠财政投入,投资方式单一。农村环境卫生设备设施的购置、运转,城镇环卫工人、城监管理员、乡村保洁员的财政配套补助,农村的规划、污水整治以及垃圾清运处理,特别是“宜居乡村”阶段的项目建设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由于钦州市各县(区)财政底子较为薄弱,配套资金难以足额到位,乡村环境卫生工作资金缺口较大。

      (二)农民群众主体意识尚需提高

      乡村环境卫生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农民群众是直接受益者,也是乡村环境卫生工作开展的主体。但从现状来看,多数群众依然“游离”在乡村环境卫生工作之外,存在“等、靠、望”思想,主要表现在:群众不愿多出建设资金,都想着依靠政府投资,对建设过程不够关心,对建设成果不够珍惜,如对村屯垃圾池和垃圾转运设施的后续管理不到位,有的项目运维难以为继而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群众投工、投劳、投资的热情不高,主动改善生活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长效机制得不到具体落实,如村屯的村规民约、“户前三包”制度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清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群众不能自觉遵守,导致环境卫生问题容易出现反复。

      (三)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处理机制不全

      “垃圾不出村”及“户集村收镇运镇处理”的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实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要求,“户集村收镇运市(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清运处理机制尚未全面建立。曾经发挥作用的简易垃圾焚烧炉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各镇简易垃圾填埋场多数已堆满为患。目前,正在建设的广西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两年攻坚战的乡镇片区和村级垃圾处理项目进度缓慢,上级资金及本地配套没有及时到位,有的项目建成后缺乏后期运维资金保障。由于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处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垃圾处理问题仍然是钦州市乡村建设工作最大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