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环卫一体化与市场化探究
  • 发布时间:2016-04-10 10:00:20
  •  

    传统环卫业务由政府承担,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加快,环卫管理负担逐渐加大,政府能力日见不足,我国环卫行业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新需要,对环卫业务和环卫资源进行整合,进行市场化运作,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一、当前环卫运营管理面临的问题

      1.政府多头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环卫工作的管理部门较多同一区域的环卫保洁,有可能分别由城管、园林、市政等多个部门监管,各部门对作业效果要求不一,作业模式及时间也不同。此外,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医疗垃圾等固体废物也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监管。这种多头管理的机制协调难度大,不同管理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指令,制约了作业整体效果的提高。

      2.业务条块分割

      目前我国环卫业务条块分割现象比较普遍,环卫行业发展存在混乱无序的现象,产业链协同性差,包括分类、收集、运输、处理业务的分割;板块内部的分割、区域业务的分割等。

      3.传统环卫运营模式弊端

      我国传统的环卫运营模式沿袭了计划经济体系,由政府负责拨款进行投资和运行管理,环卫事业单位负责作业和监管,政府既管又干,没有引入市场机制,导致作业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资金使用效率低,作业效果不佳。

      4.环卫设施设备投入不足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逐年增加,财政支出压力大。但是随着垃圾产量逐年提高,对环境的要求日益增高,而地方政府又难以为继大额的环卫投资,造成环卫设施投入不足和过度使用现象。

      5.环卫设施建设困难

      垃圾楼、转运站、垃圾处理厂、公共厕所等环卫设施的规划建设受到城市建设现状的影响,新的设施建设非常困难,原因主要包括:一是由于环卫设施存在邻避效应;二是一些环卫设施运行不达标,给人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三是由于舆论导向,近年来发生的环境事件使人们的警惕性提高。

      6.固体废物处理难以协同

      在环卫产业的末端,也就是固废处理环节,城市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污泥、粪便等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大多是割裂的,由不同的服务商在不同的地区建立处理设施,处理设施规划不合理,占地多,没有实现资源的循环和协同利用,处理成本较高。

      二、环卫一体化市场前景

      2015年末,全国城市道路清扫保洁(覆盖)面积73.0亿平方米,全年清运生活垃圾、粪便2.06亿吨;全国城市共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890座,日处理能力57.7万吨,处理量1.80亿吨;2015年我国城市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公厕管理等业务市场规模已经超过千亿,至2020年环卫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00亿元。

      目前全国环卫服务业务大部分由地方事业单位负责,除北京、上海,其余省级行政区的环卫服务市场化率均低于20%,大约50%-70%的环卫业务由环卫事业单位负责。根据发达国家经验,我国环卫服务市场化程度有望提升至60%以上,我国环卫行业的市场化将进入行业快速成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