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城市环卫市场化改革何以迈不过“模拟”门槛? ——解析宜城市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
  • 发布时间:2016-11-10 10:04:08
  •  

      宜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市域面积2115平方公里,市域人口58万;城市建成区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25万。近几年来,宜城市环卫局创新环卫管理体制,推进环卫保洁作业市场化改革,较好解决了环卫作业不到位、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城市环境卫生质量大幅提升。城市环卫的“宜城经验”已在多地推广。

      一、现状

      依照布局合理、管理高效的原则,宜城市环卫局将城区主次干道划分为五个标段,从内部在岗人员中竞聘路段管理者。通过竞聘,组建了九州、楚天、中原、汉水、楚都等5个城维公司,并统一实行“水冲路面、机械清扫、人工保洁”三位一体道路保洁模式,对城区所有主次干道清扫保洁实施市场化运作。为确保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经过几年的逐步探索,宜城市基本形成了四种机制:

      一是建立了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明确了环卫保洁市场化的经费来源,设立财政专户进行专项管理。

      二是建立了完善的保洁作业机制。出台环卫作业管理标准规范,明确作业标准、考核细则等多项具体要求,制作了道路机械化清扫、人工保洁、绿化带保洁及垃圾桶、果皮箱等环卫设施管养保洁一系列工作流程,搭建了标准化的管理平台。

      三是建立了严格的质量考核机制。按照“责任全覆盖、检查全方位、保洁全天候”的要求,落实周反馈、月讲评工作制度,将作业质量与环卫职工经济利益挂钩,奖优罚劣、严格兑现。

      四是建立了完备的环卫管理机制。推行主次干道、街巷小区清扫保洁一体化,实行一支专业队伍统一清扫保洁、统一管理运行,初步理顺了管理体制,实现作业方式统一、作业标准统一和作业质量统一,环卫作业的“死角盲点”、“交叉区域”卫生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更为重要的是,环卫作业市场化后,精简压缩了环卫部门的人员编制,将过去的“直接作业服务”变为“花钱购买服务”,使政府投入最大限度地用于环卫作业,有利于提高城市环境卫生作业服务管理水平,进而促进环卫作业的健康发展。

      二、问题

      1、环卫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环卫事业的发展。

      宜城市区清扫保洁面积400万平方米,其中主次干道350平方米,背街小巷100万平方米,每年的环卫经费虽有所增加,但总量仍然偏低。以2016年为例,全年环卫经费的85%用于保障环卫人员工资,主次干道清扫保洁的费用标准为6元/平方米,背街小巷清扫保洁的费用标准为2.5元/平方米,经费保障水平不仅远低于襄阳市,也低于周边枣阳、老河口。由于经费不足,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专业机械配套水平低,主城区机扫面积常年维持在30%左右。长期以来,作为清扫保洁主力的一线环卫工人工资基本是参照全市最低工资标准来确定的,2016年人均月工资只有1500元左右,只相当于同期宜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40%左右,不少人是进城务工人员,他们交了房租、水电费、养老保险,解决温饱都成问题,且作业任务逐年增加,影响了队伍稳定。显然,这种经费保障水平,很难吸引市内外民营资本参与环卫作业事业发展;这种工资水平,也很难吸引年富力强的知识型技能型人员参与其中。